四大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標準,上海正研究青草沙水庫和陳行水庫連通方案
我們的飲用水安全嗎?水污染防治標準怎么樣?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今天上午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將對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瓶頸短板問題開展重點檢查。
據了解,本次人大執法檢查將與第三方獨立評估相結合。委托同濟大學圍繞本市水污染防治領域若干瓶頸短板,對法律實施情況開展專項評估,深入查找問題,共同尋找改進之策,推動水污染防治法確立的法律制度更加有效地落地實施。
市生態環境局在啟動會上介紹,2018年,全市259個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76.7%,較2017年上升17.6個百分點。全年,全市河道整治工作持續推進,3158條段河道消除黑臭,實現2018年底全面消除黑臭的目標,全市河湖劣V類水體比例從38.7%下降至18%。
目前,本市四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標準。市水務據介紹,本市高度重視飲用水水源保護和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先后建成長江陳行、青草沙、東風西沙和黃浦江上游金澤水庫四大水源地,形成“兩江并舉、集中取水、水庫供水、一網調度”的原水供應格局。
市生態環境局也結合金澤水源地建成運行,科學、從嚴調整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劃,優化水源保護區布局,目前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工業企業關閉清拆已進入收尾階段。2009-2018年累計撥付資金約59億元,用于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對完善保護區環境基礎設施和提升日常環境管理起到積極作用。
《上海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是全國首部地方標準,水質指標新增加了亞硝酸鹽氮、總有機碳等5項,合計達111項,并對原有的40項指標進行優化,同時把二次供水領域的飲用水也納入標準覆蓋范圍,切實落實從源頭到龍頭的水質監管要求。
河道水質改善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過程,本市蘇州河30多年的治理歷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雖然近幾年本市總體水質持續趨好,但對照2019年基本實現考核斷面達標、2020年力爭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的目標,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短板問題。一方面,水環境質量總體還比較脆弱,中小河道等毛細血管水環境容量小,雨污混接、泵站放江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整治后的河道尤其是中小河道水質反復波動甚至惡化的現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全市好于Ⅲ類的優良水體比例總體還比較低,要實現與全球卓越城市相適應的水生態環境,還有較大差距。
在飲用水安全方面,市水務局表示,上海飲用水原水系統局部風險尚存,有待進一步優化。“本市水源位于長江和太湖流域下游,建庫后雖然水量安全得到保障,避污蓄清或避咸蓄淡的功能有所增強,但原水水質仍然主要依賴于上游來水,如遇到上游來水水質風險或超大咸潮入侵,則會凸現局部時段陳行水庫能力不足、青草沙陳行水庫聯動不強、金澤水庫面臨銻指標污染等問題。”
下階段,市水務局將進一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研究青草沙水庫和陳行水庫連通方案,規劃多條原水連通管道,實現長江和黃浦江水源互濟互補。充分利用青浦—金澤與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紐帶優勢,深化東太湖水源地研究,挖掘原水保障能力。對接上海市地方《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更高要求,加快推進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和供水管網改造,努力提升供水水質。